養德以玉 - 養德堂詮釋藏玉之品味發表時間:2019-07-13 17:09作者:騏驥開物來源:騏驥開物原創 上乘的玉器之美,特別是古玉之美,不僅要用眼睛看,還要用手去觸摸。這種雙重的藝術訴求非常特別。玉的精妙只有少數人能夠欣賞,對這些人來說,玉能從各個方面帶給他們最雅致的藝術情感。 — JohnC. Ferguson 近年來“養德堂”珍藏中國古玉器備受業界矚目。2017年、2018年佳士得香港舉辦的兩場養德堂古玉專拍都獲得了空前成功,拍品涵蓋了興隆洼文化晚期至東漢(約公元前5500至公元220年)的古玉珍品,時間跨度長達近六千年。這近六千年的時間,中國古典主義玉雕經歷了產生、發展、完善的成長階段,并達到巔峰,這段時間也是中國玉雕藝術最具神秘魅力的時期。 養德堂主人楊俊雄醫師是臺灣收藏界非常知名的古玉藏家,他的古玉收藏在臺北先后展出過三次。1993年元月,養德堂主人在鴻禧美術館首度舉辦個展,展出古玉藏品百余件。1995年、1999年,他又先后參與了國立故宮博物院舉辦的民間收藏家藏玉聯展,分別展出古玉藏品五十組件、六十五組件。 養德堂主人的收藏之路,背后離不開資深古董商張偉華先生三十多年的不遺余力的支持,養德堂兩場古玉器專拍能夠掀起熱潮并得到業界和學術界的肯定,正是杰出藏家和專業古董商之間的長久尊重和互信的體現。張偉華先生曾在采訪中提到:“ 楊醫師是最堅持的收藏家。認真玩,守得住”。養德堂主人過世前二個月,張偉華先生曾詢問他是否要出售自己的收藏,卻被他婉拒了,他給出了兩個理由,第一因為自己真的喜歡;第二因為自己不差錢。 有這么一群收藏家,他們不僅具有識珠的慧眼,他們收藏藝術品的出發點是自己真心喜歡,并有建立體系化的藏品系統的想法,因而他們的收藏并不是短時間的投機行為,而是長時間的探索研究之后積累下來的知識與財富,他們得到的是整個收藏過程中心愛的藝術品所帶來的美的享受與心靈莫大的滿足感,這也就是所謂收藏養身養心的原因所在。像養德堂主人這樣真正的收藏家并不過多在意藏品所能帶來的短期經濟回報,但如同古玉器這般的收藏品因為其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它的價值永遠都在那里,養在深閨三十載,一朝綻放,光芒四射。 進行古玉鑒賞與研究,料、工、形、紋是四個最基本的著眼點。對于收藏愛好者來說,上手到代的實物尤為重要,古玉也是一樣,從珍貴的實物資料中歸納總結不同時代所制玉器的料、工、形、紋的不同特點,這也是眼力養成的必經之路。養德堂建立起了自己的古玉收藏脈絡,這些成體系的藏品可以清楚地詮釋中國古玉演變的歷史進程,無論對于收藏本身還是學術研究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騏驥開物精心挑選了養德堂的部分古玉拍品和實物上手圖與大家分享,以供諸位古玉愛好者學習與借鑒。 步入新石器時代晚期后,社會階層分化日益明顯,“以玉事神”的巫覡社會地位非常高,成為部落的統治階級,而玉器則成為了溝通人神的禮器。 紅山文化晚期 約公元前3500-3000年 玉龍 良渚文化晚期 約公元前2600-2300年 玉神人紋九節琮 後石家河文化 約公元前2100-1600年 青玉神祖面飾 查看更多養德堂古玉實物圖片與上手圖,敬請前往騏驥開物公眾微信號。 騏驥開物公眾微信號 “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巧奪天工的古玉歷千年而不朽,蘊含天地之精氣。養德堂藏玉充分體現了中國古玉器的迷人魅力和文化傳承。 騏驥開物原創 / 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