騏驥開物—高古玉圖騰之饕餮

發表時間:2018-08-13 20:48作者:騏驥開物來源:原創

導語:中華玉文化經歷了上古時期的“神玉時代”,王權統治時期的“王玉時代”,以及宋代以后玉器突破禮制通過買賣進入尋常百姓家的“民玉時代”。玉文化隨著中華文明的進程不斷演變綿延至今,玉也記錄下了不同時代的文化信息,玉器的形制與紋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上古時代的玉器掌握在巫覡手中,具有崇高社會地位的巫覡掌管著祈禱、祭祀和占卜等與神靈溝通的重要儀式,后世儒道兩家禮法的雛形即發端于此。而玉則是巫覡用來“事神”的神器,作為和神交流的介質,殊勝無比。人們以珍貴的玉石制作圖騰,作為禮器祭祀神靈,祈求天佑,玉圖騰處于高高的神壇之上,受萬人敬仰。

在上古圖騰崇拜中,饕餮紋飾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左傳有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被先人視作重中之重,敬天法祖,祈求神靈與祖先護佑。作為祭祀的禮器,高古的青銅器和玉器圖騰中有大量的饕餮紋飾存在,可以說若是除去饕餮紋飾,整個青銅器和玉器紋飾系統將不再完整。

漢學家吉德煒(David N.Keightley)曾說過“你如果不懂饕餮,就無法了解商代文化”,饕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玉器和陶器上,進入青銅器時代后,饕餮成為了主流的彝器紋飾,尤其是頻繁出現在祭祀用的鼎和簋上。為何先人如此偏愛饕餮?這種長相猙獰而充滿神秘感的圖騰究竟為何物?千百年來人們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從未泯滅過,但卻無人能真正一錘定音。張藝謀在執導的《長城》中將饕餮具象化后搬上熒幕,為中華先民崇拜的上古圖騰贏得了新的關注度。

在歷史上,如此聲名在外的神獸往往僅以獸面的形式出現在圖騰紋飾中,少有整體形象,正如《呂氏春秋》所描述“周鼎鑄饕餮,有首無身”。饕餮面并非固定不變,不同時期的饕餮圖騰都不盡相同,僅《商周彝器通考》中就區分了19種不同的饕餮紋飾。雖然饕餮面形式多樣,但卻有一個顯著的共同特點,那就是饕餮巨大的雙目,且以鼻梁為軸,饕餮面五官呈左右對稱。饕餮這雙炯炯有神的眼睛,被稱為“天之眼”,代表著來自太陽的強大力量。

文獻記載中,饕餮大名最早出現于左傳,云“貪財為饕,貪食為餮”。今時今日,饕餮吞財八方的威名赫赫,但在上古時代,饕餮的力量可不僅僅是吞財這么簡單,能作為鐫刻在祭祀禮器上的紋飾,饕餮是先民們萬分景仰的圖騰,是通天敬神的媒介,人們希冀借助饕餮的無上神力向神靈與先祖尋求庇護。

騏驥開物館藏西周玉饕餮面對佩,為和田青白玉質地,局部受沁,采用的是西周典型的斜坡刀技法與管鉆技術,饕餮的“臣”字眼雙目神秘深邃,雙陰線紋靈活流暢,紋飾飽滿繁密。饕餮面威嚴肅穆,充滿力量感。


分享到:
騏驥品鑒熱線:13671949418 (微信同號)
騏驥開物
騏驥公眾微信號

                 騏驥公眾微信號 


騏驥開物郵箱:qijikaiwu@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