騏驥開物—高古玉圖騰之神熊

發(fā)表時間:2018-06-13 10:50作者:騏驥開物來源:原創(chuàng)

捕獲.JPG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玉文化一直以來都是其密不可分的重要組成部分,華夏民族崇玉、愛玉、賞玉、藏玉,歲月流轉(zhuǎn)至今已有超過八千年的歷史,古玉承載著中華文化的千年記憶。


中華玉文化經(jīng)歷了上古時期的“神玉時代”,王權(quán)統(tǒng)治時期的“王玉時代”,以及宋代以后玉器突破禮制通過買賣進入尋常百姓家的“民玉時代”。玉文化隨著中華文明的進程不斷演變綿延至今,玉也記錄下了不同時代的文化信息,玉器的形制與紋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上古時代的玉器掌握在巫覡手中,具有崇高社會地位的巫覡掌管著祈禱、祭祀和占卜等與神靈溝通的重要儀式,后世儒道兩家禮法的雛形即發(fā)端于此。而玉則是巫覡用來“事神”的神器,作為和神交流的介質(zhì),殊勝無比。人們以珍貴的玉石制作氏族圖騰,作為禮器祭祀神靈,祈求天佑,玉圖騰處于高高的神壇之上,受萬人敬仰。


圖騰(Totem)是特定群體的“親屬、祖先、保護神的標志和象征”,這是人類歷史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產(chǎn)生的文化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族群的信仰與習俗。國人一直自詡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近年來通過對考古發(fā)現(xiàn)以及史料的分析,有學者大膽推斷中國人可能是“熊的傳人”,遠在龍圖騰出現(xiàn)之前,熊圖騰已經(jīng)是神州大地叱詫風云的氏族標志。


“熊的傳人”?估計現(xiàn)代人并不太能接受這樣的美稱,熊除了憨態(tài)可掬個頭大之外,并無甚特別之處。但若時間倒退到四、五千年之前,情況卻是大為不同呢。當時中原地區(qū)有個勢力龐大的部族叫“有熊氏”,氏族的名稱引以為傲地向世人宣告,“我們部族有熊”,中國的人文始祖黃帝就來自于有熊氏的一支。戰(zhàn)國《世本》有記載“少典生軒轅,是為黃帝,號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國君之子故也”。


熊偉岸魁梧,能攀爬涉水,且力大無窮,在中華先民眼中是具有神力的存在,是可以辟邪除惡的吉瑞象征。熊的冬眠習性,冬季入穴冬眠,春夏季醒來從洞穴中走出,也被先人認為是死而復(fù)生的神跡,這與人們祈求長生不滅的愿望不謀而合,這種神秘的力量為人類所敬畏,故而先民將熊視為神物,作為氏族圖騰而頂禮膜拜。熊字本身就是神熊崇拜的遺存,熊的本字是“能”,“賢能而疆壯者稱能杰也”,熊被先民視作無所不能的保護神。


漢以前的華夏民族曾有過長達數(shù)千年的神熊崇拜,高古玉刻畫的熊圖騰就是這種信仰的直接表現(xiàn)。商代晚期殷墟婦好墓曾出土玉熊三只,商周的玉熊不是四肢著地的動物形象,而是雙腿并攏,雙手環(huán)膝的蹲坐狀,如同神人,可見商周時期神熊的等級和地位之高。


騏驥開物館藏西周玉熊,為和田青白玉質(zhì)地,局部受沁,字眼生動有神,周身飾有“羽紋”,采用的是西周典型的“一面坡”琢玉技法,“斜坡刀”遒勁有力,流暢生動。玉熊頭部微仰視天,乃是貫通天地之形象。





分享到:
騏驥品鑒熱線:13671949418 (微信同號)
騏驥開物
騏驥公眾微信號

                 騏驥公眾微信號 


騏驥開物郵箱:qijikaiwu@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