騏驥開物 – 道法自然兔毫盞發(fā)表時間:2018-03-29 21:38作者:騏驥開物來源:原創(chuàng) 兔毫連盞烹雲(yún)液,能解紅顏入醉鄉(xiāng) ——宋·趙佶 兔毫盞是建盞中極富盛名的一種,是中國窯變釉中的杰出之作。建盞產自建窯,始燒于五代末北宋初年,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在崇尚極簡美學的宋代,摒棄華麗繁復、簡約而不簡單的建盞在眾多茶具中脫穎而出,甚至受到皇室青睞。 建窯古窯址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qū)水吉鎮(zhèn)。古法燒制的建盞采用水吉當?shù)馗缓F質的瓷土與天然礦釉,胎微厚且釉水肥潤。建窯黑釉屬高含鐵的石灰釉,石灰釉在高溫中容易流淌,釉層中的氣泡在動蕩過程中將釉水里的鐵質帶到釉表,冷卻時鐵氧化物在黑釉表面形成鐵析晶。由于鐵氧化物的沉浮不定以及氧化程度不同,鐵析晶所呈現(xiàn)的顏色及形態(tài)千變萬化,頗有老子道德經所描述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縹緲意境。 文人皇帝宋徽宗撰寫的《大觀茶論》中有述,“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fā)茶采色也”。宋代皇室對兔毫盞的推崇可窺一斑。兔毫盞黑色底釉中析出均勻細密的絲狀條紋,全憑天意自然燒成兔子毫毛般的釉色,古樸清麗,極富變化,千年來引得無數(shù)風雅之士競折腰。 兔毫盞施厚釉且采用仰燒之法。施釉時匠人手持盞底浸釉,故而盞內上全釉,盞外上半釉,此法避免了燒制過程中釉水粘窯的發(fā)生。肥厚的釉水在高溫作用下呈垂流之勢,自兔毫盞口沿經腹部流至釉底,釉層逐步由薄轉厚??谘赜捎谑в詿o光,燒成后呈鐵褐色,腹部釉層由上至下漸次轉黑,釉層底部積聚厚釉,顏色最深。
兔毫的形態(tài)多樣,條形有長有短有粗有細,釉色千變萬化,異彩紛呈,金、銀、黃、褐、青藍、灰藍、灰褐、灰白……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所指即此。在兔毫盞的各類釉色中,銀兔毫是最為難得的,黑亮如漆的釉面上出現(xiàn)絲絲銀色斑紋,如迢迢銀漢,星河耿耿。 值得一提的是,釉水在向下流動的過程中,機緣巧合下可能會產生獨特的釉淚,烈火中誕生,掛釉而不粘窯,釉淚的渾然天成之美為不少資深玩家所喜愛。 道法自然,騏驥開物以館藏宋代束口兔毫盞為原型,與建盞非遺傳承人攜手,以古窯場地區(qū)富含鐵質的瓷土與天然礦物釉料,經典再現(xiàn)宋代兔毫盞之靈動氣韻。 |